close
《暨南大學 經濟學院》
    中國華僑最高學府暨南大學創辦於1906年。2010年,是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成立30周年暨其前身商科成立92周年。30年來,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秉承“經國是、濟民生、宏教澤、系僑情”的宗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粵港澳臺的經濟融合、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努力提供人才支持與智力貢獻,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8 O/ M# \* E1 D9 Q9 y, J  g5 ]5 K
    一、始有暨南,便有商科# n8 ^; ^" M4 ^6 Q/ `: V# Q' Q
    1918年,辦學于南京的暨南學堂應南洋華僑的需要,開設商科。商科因適應海外學子的需要而入學者眾,更兼重視理論與實用相結合,具有嚴謹的教風和學風,憑藉“暨南特色”而享譽海內外。早在上海辦學時期,暨南商科不僅已是學校的“龍頭”學科,在上海的著名高校中亦聲名鵲起。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王亞南、陳彪如等曾先後執教于暨南。深厚的歷史積澱和廣泛的海外生源,造就了暨南商科“忠信篤敬、知行合一、自強不息、和而不同”的優良傳統。
    1958年,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翌年,在兼任重建後暨大第一任校長陶鑄的支持下,恢復設立經濟系(經濟學院前身)。經濟系彙集了蔡馥生、趙元浩、黃德鴻、張元元等一批有名望和影響的學者,成為當時華南地區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重鎮。經過老一輩的艱苦創業,經濟系從經濟專業擴大到政經、工經、商經、外貿、會計等5個專業,為後來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左”傾思潮的衝擊,暨南大學於1970年被迫停辦,經濟系合併到中山大學。
    1978年,暨南大學複辦。1980年,經濟學院成立,成為全國高校中最早成立的經濟學院之一,第一任院長為蔡馥生教授。- T! l1 m4 G6 t; f" B
    30年來,暨大經濟學科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依託地緣優勢和僑校特色,遵循“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的辦學方針,不斷成長壯大,迎來了辦學歷史上的最好發展時期。
    1980年,經濟學院獲得全國首批招收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資格,成為華南地區該專業第一個碩士點。產業經濟學于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96年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學科,2002年和2006年兩次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金融學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學科,2006年晉升為國家重點學科。經濟學院1999年經批准設立華南地區第一個應用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國民經濟學199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國際貿易學1998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財政學、數量經濟學2000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進入新世紀以來,依託“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經濟學院邁入跨越式大發展的時期。2003年暨南大學應用經濟學獲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資格,2004年在教育部評估中暨大應用經濟學位居全國第12位;2005年經濟學院獲得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和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b7 ~& [' l7 G) {% @
    經濟學院現有經濟學系、金融學系、統計學系、國際經濟與貿易系、財稅系、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等6個教學系所,8個本科專業和方向,16個碩士點和12個博士點,1個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3個研究與諮詢機構(其中金融研究所、廣東產業發展與粵港澳臺區域合作研究中心為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經濟學院與產業經濟研究院共同主辦了《產經評論》雜誌。
    經過30年的不懈努力,經濟學院已經成長為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辦學質量優異、學術交流廣泛、社會服務成效突出,國際化、現代化、綜合化優勢日益凸顯,在華南地區領先、在國內外尤其是在港澳臺和東南亞地區具有較大影響力和較高知名度的學院。
    二、教澤四海,作育英才* \+ ]& S' c. e
    (一)學科佈局
    經過30年的建設與發展,經濟學院已形成應用經濟學與理論經濟學交叉融合的高層次學科群系,具有完善的高規格人才培養體系。學院目前擁有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下設國民經濟學、產業經濟學、金融學、財政學、區域經濟學、國際貿易學、勞動經濟學、統計學、數量經濟學和公司金融與投資學等10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其中產業經濟學和金融學為國家重點學科);擁有理論經濟學二級學科政治經濟學博士點和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碩士點覆蓋了所有的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學科;本科教育共設有經濟學(另設投資經濟方向)、金融學(另設保險方向)、統計學(另設精算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學和財政學等8個專業(方向)。
    (二)師資力量
    30年來,經濟學院通過吸引海外留學生、引進博士和教授等高級人才、在職教師攻讀博士學位及赴境外深造等途徑,形成了一支以教授和博士為主的年富力強的教師隊伍。學院現有教學科研人員128人,其中35歲以下教師19人,占15%;36-45歲61人,占48%;兩者合計占63%;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92人,占全部教學科研人員的71%;留學歸國人員10人。在職稱結構上,現有教授34人,副教授56人,講師38人。另外,學院敦聘了海內外名譽教授、兼職教授、客座教授15人。研究生導師隊伍不斷加強,現有博士生導師26人,碩士生導師48人;校外兼職博導12人。
    近年來,經濟學院產生了珠江學者2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2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名,霍英東教育基金教學獎3名,有8位教師被評為全國或南粵優秀教師,“千百十人才工程”國家級培養物件1名、省級培養物件4名,廣東省宣傳思想戰線“十百千工程”第二層次優秀人才培養物件2名,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1名。# B2 d# l) d( M/ L+ X8 r  q
    (三)教學體系
    經濟學院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規模、結構和質量協調發展,不斷推動教學改革,利用眾多優勢學科的寬廣平臺,建立“寬口徑,厚基礎,強實用,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多層次的、對內外學生因材施教的複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Q. c# j, d- `  y
    經濟學院在專業設置、教學方法與內容、教材建設等方面努力適應海內外的需要,對兩類學生實行分類培養。明確外招生的培養目標是“面向世界、應用為主”;內招生的培養目標是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的創新型人才。經濟學院的課程設置突出“僑”字特色,日益與國際接軌,採用雙語授課的課程逐年增多,還對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兩個專業的部分學生通過進入國際學院實行全英語教學。重視基礎理論的系統訓練,全院的研究生統一開設中級和高級兩個層次的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
    經過多年建設,目前經濟學院擁有金融學、統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三個省級名牌專業,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統計學原理、國際貿易實務等省級精品課程。2009年獲批教育部經濟學類特色專業。
    近10年來,經濟學院在教改研究項目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獲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10項,廣東省高校教育技術“151工程”專案1項,廣東省高等教育教改專案1項,廣東省高等教育教改重點專案3 項,國務院僑辦新世紀華僑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4項。這些教改項目有力地推動了學院教學水平的提高。: x0 R/ v; l$ {0 V6 k2 ~& S
    (四)人才培養
    高質量的學科建設有力地支撐了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經濟學院已經形成以本科生為基礎、以研究生為重點的人才培養體系。
    建院以來,學院共培養各類畢業生3萬多人,分佈在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學院在校本科生1746人(其中境外生927人),碩士生1118人(其中境外生109人),博士生175人(境外生43人)。: R) r9 L! X! p# f% M) a
    人才培養的質量不斷提高。博士學位論文《我國證券市場交易成本制度研究——關於中國證券市場的SCP分析框架》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學院的博士生獲邀出席在德國林島舉行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大會。近五年來,我院有20余名學生獲得“南粵優秀研究生”稱號;獲得全國挑戰杯學術作品與創業競賽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廣東省挑戰杯競賽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4項。經濟系學生黨支部被評為廣東省固本強基工程示範點。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隊獲得共青團廣東省委等單位的多次表彰。經濟學系本科生的《廣州本田汽車的經營模式》獲第八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論文入選2003年中國經濟學年會論文,作者成為該屆年會唯一參會的本科生代表。& v2 x6 h9 ^9 k* X
    高質量的人才較好地滿足了社會需求。近年來我院學生就業門路廣闊,社會需求強勁。平均畢業生供需比例在1:2左右,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始終居學校前列,歷年畢業生就業落實率均在90%以上,部分專業達到100%。社會對經濟學院畢業生的評價較高,以國貿專業為例,據社會認同度問卷調查,評價為滿意的占比達88.24 %。    
    (五)社會實踐2 m/ l6 l3 ]1 T0 V! C
    學院建有經濟學科綜合實驗室,既用於實驗教學,又為科學研究提供先進的分析工具和豐富的資料庫。學院目前建有主要教學實習基地8個,其中境外實習基地2個(香港訊彙集團和美國友邦保險香港公司),這些實習基地對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結合發揮了重要作用。, y, X8 x5 V; A: r/ ^! f7 X) ^
    學院採取有效措施鼓勵教師與學生共同開展科研和創新活動,吸納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專案,由教師指導學生參加“挑戰杯”等各類課外科研創新專案和創業競賽,形成師生互動的科研育人渠道和機制。學院頻繁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舉辦學術講座,支持學生社團的科技活動,活躍校園學術氛圍。每年一屆的“經濟節”之“股市仿真”大賽,吸引了全校各專業學生的參與。, q7 i! M, p: C' p' r
    積極開展學生交換專案和學術交流。在學校的支持下,學院每年遴選本科生和研究生到海外姊妹學校學習;暨南大學經濟學院與昆明理工大學經管學院聯合舉辦“2009年廣東雲南兩省經濟管理類研究生學術論壇”並結成了姊妹學院。經濟學院還主辦了“2009年兩岸三地大學生經濟管理熱點問題論壇”,來自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臺北大學、臺灣中原大學、臺灣暨南國際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等17所高校的學子參加了論壇。
    三、科研創新,服務社會) C4 q5 J' R1 m2 m+ j4 @+ d0 z; s# e
    (一)科研發展
    暨南大學經濟學科在產業經濟、金融與資本市場、區域經濟、國際經濟與港澳臺經濟、經濟社會統計等研究領域富有特色和較強的實力。近年來,在科研組建大團隊、承擔大專案、產出好成果的戰略指引下,學院的科學研究不斷取得突破,高層次的科研專案、標誌性的學術成果顯著增長,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援。* K' M) I8 x# h4 Q0 Y
    1.承擔科研項目數量增多、檔次提高。2002年以來,學院教師承擔各類研究專案309 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專案36項,教育部專案、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廣東省重大決策諮詢招標項目等省部委級專案120項。4 w9 G0 t' f) M
    經濟學科在承擔國家重大和重點項目上實現了突破。《應對國際資源環境變化挑戰與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基於政府規制視角》(2009)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中國現代產業體系研究》(2008)獲批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專案,《構建中國特色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研究》(2007)、《後危機時代全球分工發展趨勢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2009)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點專案;《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與支援系統研究》和《廣東資訊產業技術發展戰略研究》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W- \! Q* X7 V! J- d+ D" B; M
    2.發表學術論文數量增加,質量提高。2005-2009年,學院教師發表學術論文1369篇,其中國內權威期刊論文64篇,CSSCI論文566篇。2001-2009年,學院教師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74篇,其中被SSCI收錄11篇、SCI收錄16篇、EI收錄6篇。
    3.出版專著105 部。近年來,經濟學科出版了“產業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系列叢書”、“中小企業研究系列叢書”和“暨南經濟學文庫系列叢書”等學術專著。
    4.獲獎成果碩果累累。2002 年以來,學院教師獲得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6項,全國統計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9項,國家統計局優秀統計教材獎2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8 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優秀成果獎4項,澳門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優秀成果獎2項,2009年度全美華人金融協會(TCFA)最佳論文獎1項。" u3 i. E( D/ ?: L8 Q
    (二)服務社會0 @' m5 y, l7 ^" K, `
    經濟學院通過承擔科研和諮詢項目、參政議政,為政府決策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s4 Q5 w% H! u! M
    經濟學院有多位教師擔任廣東省政府參事、省政協委員、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常委會財經顧問、各級政府的決策諮詢專家和特約研究員。他們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經濟發展建言獻策,提出的許多對策建議受到政府和企業的高度重視乃至被政府決策所採納。在服務社會方面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專案和成果有:《廣東省工業競爭力研究總報告》、《東亞工業化的結構轉型與制度變遷》、《中小企業發展與支援系統研究》、《廣東民營經濟發展研究》、《加快發展廣東股份制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研究》、《建立粵港澳更緊密經貿關係與廣東對策研究》、《促進粵澳保持長期繁榮穩定規劃研究》、《全球生產網路與加工貿易升級研究》、《稅費改革後農村基層組織運行與公益事業發展》、《我國區域稅收與稅源背離問題及相關對策建議》、《廣東省地方稅收收入與GDP的相關性分析》、《市場准入、制度設計與風險防範——我國市政債券市場的開禁與發展研究》、《我國最低工資調查方法與統計測算模型研究》、《乘數效應差異與中國區域經濟收斂性研究》、《輔助資訊在抽樣調查中的應用模型與方法研究》等。
    四、四海同心,情系暨南5 O, |6 ~' d2 J: I/ i
    (一)學術交流
    學院通過“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方式,廣泛開展與海外及港澳臺地區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友好往來,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學術交流。經濟學院參與學校的國際合作專案12項,並與日本兵庫縣立大學經濟學部、立命館大學經濟學部、美國紐約理工大學商學院、澳大利亞西澳大學商學院等境外知名大學建立了密切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學院每年選派教師到美國、加拿大、歐洲、日本、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訪問、講學、進修和參加學術會議,邀請國外及港澳臺地區的知名教授、學者來院講學和訪學。近5年來,經濟學院主辦國際學術會議6次,赴境外講學、訪學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70餘人次。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前來講學和交流140餘場次,其中外國學者前來講學和交流87人次。- W( U* K# W" E0 n
    學院重視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國際著名經濟學家黃有光教授受聘為我校名譽教授,為博士生和碩士生講授高級微觀經濟學等課程,並捐資設立暨南大學黃有光經濟學研究獎學金。9 O3 p$ j. t- w6 S! q
    (二)情系暨南
    眾多經濟學院校友秉承“忠信篤敬”的校訓,努力報效祖國、造福桑梓,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和所在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一些傑出校友在建功立業後不忘回饋母校和回饋社會。2009年,經濟學院校友、暨南大學校董、中惠熙元集團董事長兼CEO葉惠全先生慷慨捐贈1000萬元人民幣,將經濟學院大樓修繕一新。. t$ d% ~$ N8 J( V5 k- @6 Y
    五、展望未來,再展宏圖" _/ H4 o/ o4 {8 L3 `
    21世紀第二個十年伊始,世界經濟巨創未平、雲波詭譎,中國經濟也正面臨著轉型的陣痛,這都給經濟學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
    暨南大學作為中國辦學歷史最長和規模最大的僑校,雖然三起三落、數度播遷,卻始終薪火相傳、弦歌不輟,頑強的生命力埋藏在其校名的深邃含義之中——“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見《尚書‧禹貢》)。這所肩負著向海外赤子弘揚中華文明神聖使命的大學,其艱難曲折、愈挫愈奮的形象,不正是中華民族百年奮鬥的一個縮影嗎?!! G( V% ]. D! Q; M! R
    值此經濟學院而立之年,我們撫今追昔,展望未來,決心不辱使命,在更高的起點上再展宏圖。經濟學院將繼續臥薪嚐膽、日求精進,以培育英才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中心,以服務社會為責任,全力朝著研究創新型學院的目標邁進,為弘揚暨南精神、建設一流學院、儘早實現“僑校+名校”的戰略目標而努力奮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cemail 的頭像
    tacemail

    台灣推廣教育學會─大陸教育部落格 02-23712089

    tacema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