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辦學歷史和優良傳統


    中山大學是由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的綜合性重點大學。今日的中山大學,由1952年院系調整後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建而成。
    1835年,美國的伯駕醫生在廣州設立醫局,培養了中國最早的西醫醫生,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博濟醫院,並於1866年設立醫學堂,這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專科教育機構;1888年,由美國人開設的格致書院在廣州開學,後發展為私立嶺南大學,博濟醫院及其附設的醫學校成為嶺南大學醫學院。博濟醫學堂和格致書院,開啟了中國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
    1924年,孫中山先生親手將清末以來在廣州地區建立的實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學校,包括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大學以及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等整合為一體,創立國立廣東大學,並親筆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學校於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其後,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國立廣東法科學院、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先後併入。至上世紀三十年代,國立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師範等7個學院。1935年設立研究院,開始招收研究生。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原中山大學的多個院系專業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與嶺南大學相關院系合併,組成新中山大學;同時,兩校的醫學院分出後,另行合併組建專門的醫科院校,後又將廣州的光華醫學院併入,幾經易名,最後定名為中山醫科大學。這兩所同根同源的大學,分別是教育部和衛生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共同繼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的中山大學和開創中國近代教育體系的嶺南大學的辦學傳統,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特色和大學風格,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建的新中山大學,成為了一所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學、醫學、藥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在內的綜合性大學。
    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及學術傳統。魯迅、郭沫若、馮友蘭、傅斯年、趙元任、顧頡剛、周穀城、俞平伯、陳寅恪、岑仲勉、薑立夫、王亞南、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鍾敬文、朱謙之、丁穎、蒲蟄龍等蜚聲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都曾在中山大學任教。柯麟、梁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鍾世藩、毛文書、陳國禎、李紹珍等著名醫學專家曾在中山醫科大學任教。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全國共有56位一級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任教。學校名家大師薈萃,他們優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學術造詣薰陶著一代代莘莘學子,形成了良好的學術風氣,許多才華橫溢的畢業生成為了社會各界的傑出人才。


辦學條件和學科優勢


    學校現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6.17平方公里,分別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廣州南校區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區占地0.39平方公里,廣州東校區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區占地3.48平方公里。
    學校設有人文科學學院、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亞太研究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學院、通識教育部)、逸仙學院、嶺南學院、國際商學院、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管理學院、創業學院、教育學院、社會科學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外國語學院、翻譯學院、國際漢語學院、外語教學中心、傳播與設計學院、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海洋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旅遊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資訊科學與技術學院、軟體學院、移動資訊工程學院、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超級計算學院、工學院、資訊管理學院、國家保密學院、中山醫學院、光華口腔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等42個學院和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心理學系、地球科學系等5個直屬系。另設有附屬第一醫院、孫逸仙紀念醫院(附屬第二醫院)、附屬第三醫院、附屬第五醫院(珠海醫院)、附屬第六醫院(附屬胃腸肛門醫院)等5所綜合性醫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醫院)、腫瘤防治中心(含腫瘤醫院)、光華口腔醫院等3個附屬專科醫院。
    學校現有119個本科專業,擁有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數學與應用數學等7個國家級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首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中國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以及化學、生物學、物理學、基礎醫學、臨床技能、法學、經濟管理、資訊技術等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首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以及中國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2012學年初,在校各類學生中有博士研究生4783人,碩士研究生11943人,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3712人,普通本科生32387人,來自港澳臺的在校學生1090人,來自各個國家、地區的在校留學生1671人。
    中山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現有4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專業學位授權領域4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9個。學校現有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以及37個廣東省重點學科,其中20個攀峰重點學科、17個優勢重點學科。
    學校有一批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擁有“光電材料與技術”、“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華南腫瘤學”、“眼科學”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生經濟動物繁殖營養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個國家專業實驗室,“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數位家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機構;擁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5個;擁有“聚合物複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基因工程”、“生物無機與合成化學”、“智慧感測器網路”、“資訊技術”、“眼科學”、“腫瘤相關基因與抗腫瘤藥物研究”、“熱帶病防治研究”、“幹細胞與組織工程”、“水產品安全”等10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及“食品與健康”、“南海海洋生物技術”、“數位家庭”、“基因疫苗”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擁有眼科學實驗室、腎臟病臨床研究實驗室、輔助迴圈實驗室等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以及“醫藥生物”等1個衛生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6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6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8個廣東省工程實驗室。擁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等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8個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漢辦重點基地、1個廣州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珠海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其他部委研究基地,已覆蓋了部、省、市三級文科重點研究基地。
    學校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全校共有教職工1368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181人,具有正高職稱1460人,具有副高職稱2611人。教師隊伍中傑出人才輩出,目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含雙聘),國家級教學名師9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5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6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5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育部重點教材編寫課題組第一首席專家3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6人,19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179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24人,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15人、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8人。
    學校圖書館總建築面積11萬餘平方米,擁有正式出版書籍478.8萬冊、電子圖書數位資源量8729GB。學校建立了規模可觀的校園網,覆蓋四個校區,網路資訊點數為74213個,規模居中國高校校園網前列。


辦學理念和培養模式


    學校提出“大學是學術共同體”,強調“教授就是大學”,把“善待學生”放在學校工作的核心位置,這三點已經成為中山大學的辦學核心理念。
    大學應該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大學裏的學者應該以學術為生存方式,大學應該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學校強調大學行政機構最重要的責任,在於維護學術共同體的利益,“管理就是服務”、“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已經成為中山大學行政工作基本理念。
    學校強調“教授就是大學”,教授的水平代表大學的水平,大學教師是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傳統的主要塑造者和弘揚者,是大學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的尺度,是對大學生的人品學品最具影響的群體。
    學校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滿足國家與社會需求的高素質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著眼于培養“具有領袖氣質的文明的現代人”,強調學生應該知禮、誠信,勤奮、陽光,敢於超越,勇於擔當,並具有職業準備。這樣的大學培養目標,讓我們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對他們的一生負責,這是學校“善待學生”辦學理念的深層內涵。
    學校形成了“通識教育、大類教學、複合創新”的本科人才培養教育觀念,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積極推進分類培養,以培養具有強烈創新意識並做出創新性成果的博士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務,同時大力發展專業學位教育,培養高級實用型專門人才。
    學校大力推進和支援各種層次的學生赴海外學習與交流活動,同時積極引進海外優質教育資源,搭建國際化教學平臺,迄今已與31個國家和地區的200餘所院校簽署了校級合作協議。近年來,我校通過各種形式派出的學生累計逾7000名。
    學校設立了“中山大學學生創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專項基金”,鼓勵學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學生在各學科競賽中多次獲獎,包括“挑戰杯”全國競賽優勝杯,美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級獎,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級獎。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ACM/ICPC)中,中山大學隊共參加了62次亞洲區域賽,其中7次奪冠、9次獲得亞軍、13次獲得季軍,並且13次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在國際決賽中取得1銀3銅的驕人成績。2007年,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葉泉志同學因在業餘天文搜索與觀測中發現不少小行星而獲得由國際行星協會公佈的蘇梅克近地天體獎;2008年,我校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羅鑫同學獲選赴德參加第58屆諾貝爾獎得主大會;2009年,我校中山醫學院鄭智浩等同學的參賽作品《C—Jun調控神經元凋亡的分子機制》獲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總決賽的最高獎項。2010年,我校“瀚潮創業團隊”憑藉“瀚潮生態淨水項目”獲得由教育部主辦、昆山市委市政府承辦的“昆山杯”全國大學生優秀創業團隊大賽全國總決賽冠軍。2011年,我校醫學院代表隊獲教育部、衛生部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大賽總決賽特等獎。


科研實力和社會服務


    “十五”以來,學校作為首席科學家單位承擔國家973計畫(包括國際重大科學計畫)15項,主持國家863計畫資助專案共118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重大類項目158項。理工醫科領域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347項,其中,7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0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7項研究分別獲中華醫學科學獎一、二、三等獎。在人文社科領域,2006年至今,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12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0項,國家哲學社科基金專案重點及一般專案189項。2011年,我校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41項,立項數在全國高校並列第一。“十一五”以來,全校文科共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210項,其中,2006年獲第四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獎16項,2007年獲廣東省2004-200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1項;2009年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8項,廣東省2006-200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3項;2011年獲廣東省2008-200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5項;2013年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5項,獲廣東省2010-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57項。
    學校立足廣東,面向全國,堅持以科技創新力量推動國家和區域社會經濟進步,不斷加強從“關鍵技術”到“產品”的轉化,初步形成了“以點帶面、重點突出、優勢互補、良性運作”的產學研合作新格局。“十五”以來,學校先後與佛山、揭陽、中山、潮州、湛江、廣州、惠州、深圳、東莞、肇慶、清遠、陽江、梅州等13個市建立了校市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與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11個,與1000多家企業展開技術研發合作,與40多家企業合作建立了研發機構;主持或參與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戰略聯盟15個,參與了5個產學研結合示範市(區)、13個產學研結合研發基地和6個產學研結合產業化基地的建設,承擔省部產學研結合專案312項,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面,學校積極發揮智囊團、思想庫的作用,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決策提供智力支援。2006-2012年,我校文科橫向課題合計立項2619項。其中:中央部門委託46項;政府部門委託1574項;企事業委託849項;國際合作74項;港澳臺合作60項;外資專案12項。2009年9月我校與廣東省委政策研究室共建的中山大學廣東決策科學研究院,整合全校和全省政研力量,合作開展決策研究,為省委省政府科學決策提供綜合性、高質量的服務。2011年,我校牽頭廣東省內各高校與廣東省規劃綱要辦合作共建珠三角改革發展研究院,雙方緊密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外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的智力資源,為《珠三角規劃綱要》的實施提供研究和諮詢服務。目前,我校擁有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8個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漢辦重點基地、1個廣州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其他部委研究基地,已覆蓋了部、省、市三級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在港澳合作方面,2009年,中山大學—澳門理工學院博彩研究中心成立。同年,我校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申報的“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課題獲得了香港大學教育撥款委員會“AoE”計畫資助,這是香港第一個獲得“AoE”資助的人文社會科學專案,也是內地高校與香港高校合作的最高層次的人文社科研究專案。
    學校擁有8家附屬醫院,下設9個院區,4個校區門診部,3個社區服務中心,33家教學醫院(含7家非直屬附屬醫院),構成一個龐大、完善的醫療服務網路體系。學校創立“大學醫院團隊”新模式,大力開展醫療資源分享,探索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方法和途徑。學校啟動了“5010計畫”,旨在提高中山大學臨床醫學研究的整體水平。中山大學的附屬醫院把做好醫療衛生服務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在國家和地方醫療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學校服務社會、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


開放辦學與國際合作


    地處我國對外開放門戶和改革開放前沿的中山大學,其開放和務實的傳統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地緣文化背景。
    自創校之初,學校即秉承開放的辦學宗旨,廣納人才。籌辦國立廣東大學的35名籌備委員中有31位是留學歸來、通曉國際先進教育的專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學以“討究世界日新之學理、技術為主”,實行開放性辦學,辦學伊始便在法國里昂市建立大學海外部。
    進入新世紀以後,學校傳承弘揚“開放務實”的大學文化傳統,開放與改革並舉,提出以更寬廣的國際視野謀劃學校事業新的發展。近年來,學校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增強國際影響力,努力促使國際和港澳臺合作成為學校發展的新的“推進器”、增長點和創新點。
    學校實施國際合作戰略夥伴計畫,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佔領學科制高點,積極開展國際前沿問題研究和科研攻關;實施國際合作區域專案拓展中心專案,根據我校開展國際合作的重點區域,建立亞洲區、歐洲區、美大(美洲-大洋洲)區和港澳臺地區等四個項目拓展中心;實施學術骨幹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和管理幹部國際化短期培訓專案,努力建設一支在學術前沿有影響的“大師+創新團隊”的高水準學術隊伍,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意識、能適應國際合作與交流、具有國際眼光的管理幹部。


    中山大學,這所由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的中國學術和文化重鎮,秉承優良的辦學傳統,正以更加開放和務實的姿態,向世界先進教育學習。學校將更加關注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任務,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繼續推進文理醫工全面發展,推動大學科交叉;繼續鼓勵各種形式的自由探索,增強具有國際影響成果的創新能力;更加關注與地方經濟社會現實需求的結合,增強成果轉化能力;更加關注高質量國際資源的引進,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今天,全體中大人正在為把學校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


(更新時間:2013年7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cemail 的頭像
    tacemail

    台灣推廣教育學會─大陸教育部落格 02-23712089

    tacema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